[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人是有性灵的生命,生而为人,是造化的大恩。为报这个大恩,就要活出你的性灵,拥有自由的头脑、丰富的心灵、高贵的灵魂,无愧为人。做人委琐,自甘平庸乃至堕落,是最大的忘恩负义。很多哲学家,从西塞罗到塞内加、阿奎奈、斯宾诺莎、霍布斯、休姆,再到康德,都认识到表达感恩的能力不仅是社交礼貌,也是一种核心竞争力。——彼得•沙洛维《感恩的能力是一种核心竞争力》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劳动(包括活着的人和死去的人),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份量来报偿;我领受了,和至今仍在领受的东西,我强烈地向往着俭朴的生活,并且常为感到自己占有同胞们过多的劳动而难以忍受。——爱因斯坦我们感恩,是用心感恩。一个人必须有健康的心,才能感恩。心第一要善,有同情心,第二要宽,有包容心,兼具此二者,就是健康的心。 ——周国平《论感恩》感恩是一种教养,一种胸怀,一种能力,一种境界。感恩,你会遇到更多的恩人。——陈东强《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
如果你是一个善良的人,你得到了别人的善意对待和帮助,心中会产生一种自然的情感,这种情感就叫感恩。
当然,前提是你是一个善良的人。善良,就是有同情心。你必须有同情心,才会有感恩心。你对别人怀有善意,乐于帮助,才会懂得别人对你的善意,感激别人对你的帮助。其实,感恩心和同情心是同一颗心,感恩和同情是善良的两面。冷漠者不知感恩为何物。一个不肯向别人伸出援助之手的人,倘若别人向他伸出援助之手,他的本能反应是猜疑,而不是感恩。如果他尚能被感化,因此知恩向善,则证明他善根尚存。能否知恩是检验善根是否尚存的试金石。所以,佛经里说:知恩者不坏善根,不知恩者善根断灭。我们得到珍贵的礼物,心中会对那赠与者怀有感激之情。然而,在我们得到的一切礼物中,还有什么比生命更珍贵的礼物呢?所以,我们感恩父母,因为凭借他们,我们才得到了这一世的生命。中国传统伦理强调孝,提倡尊亲,其合理内核就是感恩生命的来源。然而,单凭父母的血肉之躯,我们是不能得到生命的。生命传承,世代相续,那最初的源头在哪里,那神秘的主宰是什么?各民族的神话和宗教都告诉我们,生命有神圣的来源,它被称作天地、神、上帝、造物主。对于生命的这个神圣来源的感恩,就叫做信仰。在一切感恩中,为生命感恩是最根本的感恩。在这种大感恩的照耀下,生命的总色调是明亮的,使我们能够超越具体的得失恩怨,在任何遭遇中保持感恩之心。
如果说生命是最珍贵的礼物,那么,在生命的经历中,爱是最珍贵的礼物。爱情,亲情,友情,是生命中的无价之宝,你要珍惜。珍惜生命中的爱,常怀为爱感恩之心,幸福就在你的心中。你得到了爱,你要感恩。你给出的爱被接受了,你也要感恩。在爱中,给出本身就是得到,接受本身就是回赠。爱是不可量化的,只要是真诚的,就不存在多少的问题。曾经相爱就是恩,你不可为爱的离去而怨恨。如果你确实看清了那不是爱,而是欺骗,也不要怨,而应该蔑视。生命中必然有逆境、灾祸、苦难,如果你真正感恩生命,就会包容这些负面的遭遇。在某种意义上,它们也是生命给你的礼物,是促使你体悟人生的宝贵机遇。如同在道德的层面上,感恩心与同情心不可分割,在智慧的层面上,感恩心与包容心也不可分割。一个没有包容心的人,他的心是狭窄的,并且长满了怨和嗔的杂草,感恩心就没有了生长的空间。我们感恩,是用心感恩。一个人必须有健康的心,才能感恩。心第一要善,有同情心,第二要宽,有包容心,兼具此二者,就是健康的心。 感恩是知行的统一,既要知恩,也要报恩。报恩不是只报恩主,倘若那样,实质上仍是交易。知生命之大恩的人,用一生的行为来报这个大恩。人是有性灵的生命,生而为人,是造化的大恩。为报这个大恩,就要活出你的性灵,拥有自由的头脑、丰富的心灵、高贵的灵魂,无愧为人。做人委琐,自甘平庸乃至堕落,是最大的忘恩负义。如果你在人世获得了成功,不论是凭借能力还是运气,说到底都是上天所赐。所以,你要把这个成功看作一种责任,用它来造福众生,回报社会。
本文摘选自《学会感恩》——美国耶鲁大学校长彼得•沙洛维在2014年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欢迎你们的到来,也很荣幸在这个愉快的周末能与大家一起交流。
多年来,我一直以学校工作人员、院长、副校长这些不同的角色参加毕业典礼,而今天是第一次以校长的身份参加。我一直遵从耶鲁大学的传统,今天我愿意将此延续,这一年,我们在纪念旧典礼的同时迎来了新的毕业典礼。
在成年后的大部分时期,我一直在研究人类情感。这是我学术生涯的基础,也是我的爱好。尽管关于情感的学术文献数量庞大且不断增长,但令人们吃惊的是,有关感恩的心理学研究文献却相当匮乏。对感恩进行探究的实验很少甚至没有。就孩子们学习说“谢谢你”而进行研究被认为是古怪而又过时的。众所周知,我们所有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感恩意味着什么?尤其是在这样的一个周末,我们更应该去思考这个问题。在10年前,感恩几乎从未出现在心理学家编制的人类情感手册和百科全书中。忽略对感恩的认真研究并不局限于心理学中,例如,亚里士多德就没有把感恩纳入到他那著名的人类美德列表中。
虽然心理学专家忽略了对感恩的研究,但很多哲学家,从西塞罗到塞内加、阿奎奈、斯宾诺莎、霍布斯、休姆,再到康德,都认识到表达感恩的能力不仅是社交礼貌,也是一种核心竞争力。这些哲学家担忧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会被不懂感恩的人颠覆,这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是不公平的,因为在这样一种氛围下,整个社会都会走向衰败和毁灭。
事实上,在心理学研究领域,几乎没有人关注感恩,我们对此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可能是因为表达感恩的需求使我们意识到并非所有的事情都在我们的掌控之中,或是习惯于受他人恩惠或依赖他人,使我们意识到自己的命运并不完全由我们自己掌握。事实上,我们有时很脆弱。已逝的罗伯特·所罗门是我最喜欢的当代情感哲学家之一,他经常说,感恩是一种令人不安的情感,因为它总促使我们“认识到我们没有一个人是完全独立的,都需要他人的帮助”。感恩促使我们反思作为主体担当者的局限性。尽管一个人的内心可能充满感恩,但有时表达出来后会让人很不自在。即使向神表达感恩也会使我们感到难为情。比如,我最喜欢的一个乡村音乐歌手在获得格莱美奖项时表达对上帝的无限感激之情,以及当大卫·欧提慈在棒球比赛中爆发时,将球打击出芬威右外场后戏剧性地对着空中挥手(如果在言语和情感上冒犯了洋基队的球迷,我在此表示歉意)。
然而,生活中真正的幸福快乐与社会中真正的兴旺繁荣,完全有能力驳回绝对自力更生的神话谎言。美好的生活可能遥不可及,除非我们能够培养一种开放的心态接受他人的帮助并表示感激。在准备致词的过程中,我欣喜地发现,经济学家亚当·斯密首次指出了感恩的重要性,而他却是因强调私利是驱动力的言论而闻名的。亚当·斯密清晰而又合乎逻辑地说,正是激情与情感将社会交织在一起。他认为,情感(比如感激之情)使社会变得更美好、更仁慈、更安全。哪个社会心理学家可以说得比这更好?毫无疑问,当我们心存感恩时,就很难同时感受到妒忌、愤怒、仇恨等负面情感。事实上,那些说他们会表达感激的人——这些人积极回应调查项目,如“我有时会感恩不起眼的小事情”“我感恩很多人”——往往也会在所谓的主观幸福即生活满意度的心理测试上获得高分。
与表达感恩不相容的一种个人倾向是社会比较,尤其是与比我们拥有更多的人相比较的潜在倾向。心怀感恩的人很少会妒忌他人。充满感恩的人能更好地应对生活的压力,具有更强的抵抗力。即使在困境中,他们也能发现美好的东西,其他人也会更喜欢他们。更重要的是,人们更愿意帮助那些过去一直感恩他们的人。正如21世纪伟大的哲学家贾斯汀·汀布莱克所说:“凡事皆有因果”。心理学家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认为,感恩能够拓展人的思维,换句话说,感恩能让人们考虑更广泛、更具创造力的可能性、选择和替代方式。思维的开拓会产生一种个人智能和自我效能感。弗雷德里克森认为,这些情感能培养同情心与助人为乐的精神,并促使人们尝试一系列可能帮助别人的方法而远非简单的互换互惠或一报还一报。人们观察到,非人类灵长类动物也会做出这种形为,比如当一只黑猩猩与另一只黑猩猩共同分享食物时,得到食物的黑猩猩会把分享食物的黑猩猩搂在怀里。或者,一只猩猩持续给另一只猩猩梳理毛发一两天后,被梳理毛发的猩猩会与给他梳理毛发的猩猩分享食物。正如这些例子所暗示的,感恩是社会和谐的关键。的确如此,感恩可以增强人们的社会归属感,增强作为好公民的责任,使人们对善意更忠诚。当今社会需要以多种形式将感恩贯穿于各种文化中。对每个人的贡献表达感恩,从而使社会变得更加和谐、团结。公开表达的及其他各种形式的感恩会使人们保持乐观并有共同目标感。现在谈谈即将从耶鲁大学毕业的你们,今天你们可能也心存感恩。问题是,你们得到的帮助太多,不可能完全偿还生命里得到的一切。当你们有一天收到很多温暖与祝福时,如果能够记住这些就好了:没有一件伟大的礼物可以被“偿还”,比如受教育的机会。虽然这是你们争取来的,但也是你们收到的礼物。既然你们现在拥有了,以后你们也要为之付出,或者你们把这个礼物以你们收到它的方式传递给下一代。当然,如何去做取决于你们。
美国桂冠诗人比利·柯林斯(Billy Collins)在写给母亲的一首叫做《系带》(The Lanyard)诗中捕获了这些情感。目前,母亲节仅仅过去一周。因此,这首诗很适合在这里读给你们听。毕业生们,我不是要你们必须感谢母亲。尽管这并不是一个坏主意,但你们至少应该为此花上些许时间。尽管这个周末很喧嚣,还是请大家静下来想想所有帮助你们走到今天的人,那些你们无法报答的人。他们可能是家人、朋友、敬爱的师长,甚至是你们从未谋面的作者。想想他们,借此机会,轻声说句“谢谢”。正如20世记早期耶鲁大学的杰出英语教授威廉·里昂·菲尔普斯曾经写到的:“感恩带来幸福,给予越多,得到的就越多”。
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景是出现在当我们怀念到母亲的时候。——莫泊桑如果一个人身受大恩而后来又和恩人反目的话,他要顾全自己的体面,一定比不相干的陌路人更加恶毒,他要证实对方罪过才能解释自己的无情无义。——萨克雷蜜蜂从花中啜蜜,离开时营营的道谢。浮夸的蝴蝶却相信花是应该向他道谢的。——泰戈尔卑鄙小人总是忘恩负义的:忘恩负义原本就是卑鄙的一部分。——雨果不管一个人取得多么值得骄傲的成绩,都应该饮水思源,应该记住是自己的老师为他们的成长播下了最初的种子。——居里夫人
时光不约而至,就是一种幸运:过路人萍水相遇,就是一种缘分:四季交替变化,而变化的本身就是一道靓丽风景。你看,我们相遇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谁说不是呢?不停的遇见、不断地告别,在繁华和落寞中奔走徘徊的轮回就是生命地齿轮。生命不息,齿轮不停。只不过我们的一生充满了错过与擦肩,那些浪漫往事也只好驻留心间,有些人走过你的年华却错过了你的迟暮,回忆总是那么伤,往往刻骨铭心。有的人爱愈深伤愈深,深爱过的人即使退一万步还是做不成朋友。而有些人却与之转换成亲情,有的是友情。有的长久,有的短暂,有的偶尔出现。但无论怎样,都因缘而聚,因缘而散。缘起缘灭离不开的还是缘。缘分没有早晚,也不分深浅,不管长短,不预设地点,不管是何时何地,不论主人公身份是尊贵是卑微,缘分在世人眼前并无条框、差别。以何种方式出现,都是一种幸运,都是人生的一种馈赠,都值得庆幸、尊重、感恩和精心呵护,那些走过我生命中的人,你们的面庞我一一记得。每个遇见,都该交心,每种遇见,都该用情,每次遇见,都该好好珍惜。人生无常,或许一个转身便是好久不见,或许再一次回眸要等到来生。或许你我间的遇见没有华丽丽的开场白,但认识你这个人靠缘分,深交一个朋友靠的是走心。用一颗淡然的心,感恩遇见。淡定的看待生命中所有遇见,从容的面对一切尘缘。心静时听到了花开的声音,心淡时往往看清了许多人、事的本质。远处的人再好,也与你无关,身边的再不好,也是你的缘,一切随缘便好。用一颗真诚的心,感恩遇见。纵然世事纷杂,但人间尚有真情在;纵然岁月沧桑,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红尘起伏,生命却波澜不惊。走过的情再浓,也留不住,身边的意再淡,也是你的伴,做人留有余地,也是给自己多一个机会。人要知足,才能常乐。用一颗纯粹的心,感恩遇见。遇见是一场缘,遇见是一份情,遇见是最美的缘分,遇见是最好的期盼。珍惜,是最深的语言,惦念是最无尘的心帘。只一瞬,就注定痴缠,只一眼,便一生惦念,一切牵念就好。用一颗柔软的心,感恩遇见。每一朵花开,都自带温馨香味,每一片叶落,都写满浓郁的不舍。不惧怕遇见,不感伤别离,每一场遇见都是命中注定。亲人、友人、爱人,人人如是。用一颗慈悲的心,感恩遇见。有缘即住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一生中有很多遇见,风风雨雨下能剩几个,兜兜转转中能留几何?不离不去的不是大浪淘沙后的珍珠,也是命运中的冥冥安排,一切自然就好。相聚是一团火,最终散去的是满天星。遇见时,微笑着说声你好,再见时,含泪道声珍重。有人说:“错过,是为了下一次更好的相遇,如果相遇,我更懂得好好珍惜。今生的错过,是为了来世更美的相遇。无论以怎样的方式相处,在灵性的面前所有的生命都彼此支持、充满力量地连结在一起。”曾小贤说:“人生是一场单程的旅行,即使有些遗憾,我们也没有从头再来的机会,与其纠结无法改变的过去,不如微笑着,珍惜未来。因为生活,没有如果。“我们要做的就是接纳、拥抱和感恩每一次清澈相遇,茫茫人海,我们遇见便是缘。有缘遇见,定当珍惜。你来了,我盛情相迎。你走了,我便站在原地默默凝望你离去的身影。只盼故友一切安好。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